何奂(1907~1937),原名何凤群,字朋父,号冠夫,永明县(今江永县)井边乡管家村人。
1926年,何在长沙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,受共产党员王文的影响,参加进步组织“新永社”,并经常在进步刊物《永明灯》上发表文章,抨击时政,宣传民主革命思想,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。同年12月,受组织派遣,回永明从事改组国民党永明县党部和开展农民运动工作。
1927年1月,何奂转为中共党员,并被选为中共永明县支部书记。为培养革命干部,创办“永明县师范讲习所,他亲自担任所长,辞退一批旧教员,安排一些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到讲习所任教,给学生讲授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思想;抨击中国封建制度的不合理;宣传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进步主张,并聘请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生到学校当军事教官,发给每个学生一支步枪,进行军事训练,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。
1927年4月,召开国民党永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,何奂被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。他带领讲习所学生深入农村,帮助基层建立农民协会,发动群众向贪官污吏、土豪劣绅作斗争,开展减租减息。
“马日事变”后,国民党右派公开背叛革命,下令悬赏捉拿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骨干。何奂被国民党湖南省政府通缉,家里被查封,“挨户团”天天逼着何奂父亲交人,敲榨勒索,弄得他倾家荡产,无家可归,藏身岩洞近4个月之久。12月,在父亲和群众的帮助下,何转移到广西灌阳县黄牛寨,以教书为掩护,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。在逆境中,他仍坚定革命信念,在卧室里写了一幅条幅:“革命为事业,奋斗即生涯”。
1928年4月,何奂弃教经商,肩挑货郎担,辗转于灌阳、全州、兴安、宁远等地,寻找中共组织。1932年,化名何敏,到桂林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政训厅工作。1936年,李宗仁打着抗日旗号组织学生军,何奂到学生军任上尉指导员。翌年,他将女孩艳芳和艳芳送进桂林孤儿院,随军到汉口。因患肺结核返桂林治疗,不久病逝,时年30岁。